本文作者为:医院疼痛治疗中心刘京杰王江山,本文已发表在《麻醉学大查房》年第4期。
1.病例摘要
一般资料:女性,27岁。
主诉:左上肢疼痛1年半,加重5天。
现病史:患者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前臂疱疹,疱疹部位疼痛,服用1次抗病毒药物(具体不详),后来因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停用。2周后疱疹自行消退,再2周后出现左侧腋下疼痛,伴左上肢无力。外院医嘱“迈之灵”口服,效果不明显,症状逐渐加重至左上肢0级,再次就诊,予七叶皂甙钠20mg、地塞米松10mg/d静点,维生素B1、腺苷钴胺肌注,并口服泛昔洛韦,约20天症状好转,左侧肢体可轻微活动,辅以针灸、理疗,5个月后基本痊愈。住院前5天再次出现左腋下剧烈疼痛,左上肢近端活动受限,肩关节几乎不能活动,处于内收位,肘关节尚可小范围活动,前臂不能伸直,左手各指轻度无力,无肉跳现象,无明显肌肉萎缩。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及二便正常。
既往史:患者献血5次,后来经常感冒发烧,1年来“感冒几乎未间断”;年左耳突聋;年10月13日右耳突聋,目前双耳听力仍有不同程度减退,以左耳为主,年11月5日接种甲流疫苗。
个人史:生于北京并久居。
体格检查:神清,语利,双侧瞳孔直径3mm,对光反射灵敏,双眼活动充分,眼震(-),气导左<右,weber试验偏右,伸舌居中,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力5级,左上肢活动受限,双下肢腱反射对称,左肱二头肌、桡骨膜反射较右侧略减低,左肩胛上、左腋下压痛明显,上胸段棘突(T1、T2)压痛明显,左侧T2以下痛觉减退,双侧病理征(-),双侧桡动脉搏动对称。
辅助检查:类风湿因子阴性;免疫五项+风湿三项阴性;腰穿:脑脊液无色透明,压力mmH2O,白细胞(WBC)20×/L,Cmmol/L,蛋白质59mg/dl,免疫球蛋白(-),细胞学阴性,寡克隆区带(-);心电图、双上肢深静脉超声及左上肢动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;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,所检肌肉运动单位波幅偏低,重收缩电压偏低(可能与患者欠配合有关);运动及感觉神经均未见明显异常,F波、H反射未见明显异常;肌电图:左正中神经、左尺神经分段刺激未见异常;双上肢SEP未见异常;左肩关节MRI:可疑左肩胛骨关节盂、岗上肌腱变性损伤;头颅MRI:脑内未见异常;颈椎MRI:颈椎退行性变,C5-6椎间盘轻度突出。
诊治经过及转归:入院后予川青、七叶皂甙钠、维生素B1和甲钴胺治疗,并给予甲强龙mg冲击治疗3天,之后改为口服泼尼松80mg,并序贯减量(3天减少5mg)。口服卡马西平0.1mg,tid,予局部理疗均无效。
患者左上肢疼痛和无力逐渐加重,疼痛在夜间加重,目前左上肢近、远端肌力0级,左上肢肌肉萎缩,T1、T2棘突压痛,C5-7左侧椎旁和左锁骨上、下窝均有压痛,1月3日出现右手尺侧痛觉减退及右小指无力,并视疼痛情况加服曲马多,疼痛缓解不明显。请疼痛科会诊,考虑为颈神经根炎。
患者收入我科,在CT引导下行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,选择T1-T2椎间隙作为穿刺点,置入硬膜外腔导管,使导管位于硬膜外腔左侧前间隙,术中造影剂扩散良好。导管外接镇痛泵,以5ml/h泵入0.4%利多卡因+曲马多mg+甲强龙16mg+庆大霉素4万单位,共ml,单次剂量为5ml,术后左上肢疼痛明显缓解,VAS评分为1~2分,予持续硬膜外腔消炎镇痛治疗,术后第10天,患者可以进行左侧耸肩运动,肌力2级,请康复科会诊,并予康复治疗,每日行经皮电刺激及指间关节、腕关节、肘关节和肩关节被动运动,左侧肩关节前屈运动逐渐恢复,左手可以进行抓握运动,硬膜外导管共置入40余天,肌力约于发病后2个月后完全恢复。
诊断:颈神经根炎。